藤の里工房的手工果醬 (攝影地點:「くくる」(kukuru))
來到一個新地方,總是會想找在地的東西來吃吃。來到三好市首次在超市裡看到的在地食品,就是藤の里工房的麻糬和蒟蒻。特別是蒟蒻,在台灣基本上沒有看過在賣生的蒟蒻,都是已經乾燥的狀態。不過來到日本後在超市裡看到許多種生蒟蒻,但一般公司製造的多半是方形或成絲狀的,這邊的藤の里工房的則是圓滾滾的,很可愛。
圖片來源:藤の里工房 官網
為什麼會有這樣形狀的不同呢? 從上方照片中可以看到,這邊的蒟蒻是一顆一顆用手做的,不是用機器切,所以保留了手揉的圓滾滾形狀。而且藤の里工房堅持百分之百從芋頭搗碎開始,再使用傳統方式,用費工但天然的木灰汁(木炭泡水後過濾掉雜質的水)來凝固,因此蒟蒻除了還有芋頭的味道之外,也完全沒有化學藥水味。
除了蒟蒻之外,藤の里工房還製作麻糬,醃漬山菜,以及第一張照片中的果醬等,也都是以傳統方式使用在地食材做成,也跟蒟蒻一樣,充滿使用真正的食材才有的素樸而紮實的味道。
說實話,在各種大量製造販賣的食品競爭之下,在地小規模生產的商品往往很難存活,特別是在超市中陳列,其實很不容易。到底這個在地小工房是如何能存活下來的呢? 日前我終於有機會去藤の里工房現場,訪談現在的老闆娘岡田正子女士。
位於大自然中的工房
藤の里工房位於三好市的山城町,大自然圍繞的山中。附近有許多藤花,到了春天就會綻放淡紫色的,不耀眼但很雅致的花,工房就以此為名。工房本身成立於2000年,前身是由在地婦女組成的生活改善團體。
所謂的生活改善團體,是日本在戰後推行的一系列農村改革運動中,主要由農村婦女為主體成立的團體。因為在當時日本農村的婦女們除了要幫忙農事之外,還要負責煮飯,打掃,照顧小孩與父母等家務,工作無比繁重之餘,在家中的地位也不高。所謂生活改善運動,就是由政府主導,派指導員到鄉下讓婦女們更有效率地從事家務,提升婦女地位為目標進行的活動。
這些團體成員以農村婦女為中心,除了成為農村婦女彼此互相扶持的支持網絡,定期的聚會也成為婦女們從各種家庭責任中短暫解放,以一個個人存在的寶貴空間。特別是從從1970年左右開始隨著農業的機械化和省力化,農村女性在農業之外的時間增多,因此女性們發揮才能,利用在地食材製作特產品販賣,經營小生意的例子也增加了。藤の里工房所在的山城町也曾經有多達9個的生活改善團體。
山勢險峻的山城町,從事農業是非常吃力的工作
山城町位於這邊的名勝大步危小步危附近,在以前當高速公路還沒有開通時,前往這邊的著名景點大步危小步危的人,都是開車從貫穿這一帶的國道32號線來回,因此有許多車輛往來。有風景名勝又車多,所以在地婦女們組成的生活改善團體,就利用各自所在地區的食材做了許多特產品在國道沿線的小商店販賣,生意相當好。
然而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使用國道32號線的車子頓時減少,產品也失去銷售之處,團體們多半解散。但是有幾個團體成員覺得就這麼讓大家費心努力做出的特產品消失太可惜了,所以決定成立工房,承續使用自己生活的地方的食材,透過生產與販賣來活化在地經濟的精神。以下是當時成員的照片。
可以看到這幾位女性拿著自己種的蔬菜,笑容燦爛,個人看了非常感動。
我深深覺得,正是因為這些農村婦女們留在地方持續耕耘,因此這片土地的生與死,也與自己的生命相連,所以可以挺住不惜一切降低成本的世界潮流,堅持使用在地的,自己土地上的東西為原料。
當然,商業的世界並不是光靠溫情就可以存活。岡田女士非常謙遜地說,自己根本沒有學過任何經濟學,總之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做,但我相信從實務經驗中學到的經營方式,還有與土地的根本連繫,當然還有媽媽的味道,是工房產品能得到大家喜愛的最大原因之一吧。至少我是如此。
最近我迷上藤の里工房的果醬,特別是使用在地的橘子的橘子果醬,還有搭建祖谷蔓橋的藤蔓植物上生長的「獼猴桃」所製成的獼猴桃果醬,全都是一顆一顆手工剝皮製成的,超級紮實的果醬。我的吃法是在土司上塗一層厚厚的果醬,再放上切成四等分的白煮蛋,夾起來吃,一整個非常好吃!
大家如果有機會來到我們三好市,真的非常推薦買罐充滿在地媽媽能量的,藤の里工房的果醬或是其他產品回去,挑戰屬於自己的新吃法!
藤の里工房的果醬除了可以在祖谷蔓橋附近的土產店買到,第一張照片的店是在JR車站附近,阿波池田巴士總站旁的三好市土產專賣店「くくる」(kukuru),也可以買到這種大罐版的果醬喔!
留言
張貼留言